道道網訊 整治保健市場”亂象”百日行動以來,一些媒體對直銷企業進行監督報道,讓企業負責人對媒體十分敬畏,一旦遇到問題,不是溝通而是危機公關,雖然解決了眼前的問題,卻化解不了與日俱增的“誤解”。遇事就急,急了就亂,亂就出錯,疲于應付,得不償失,循環往復。
一直以來,直銷在我國都是墻內開花墻外不香,雖然在慈善、公益方面做了很多事情,對社會責任的宣揚可能比企業經營喊得更響,但依然改變不了現實中備受爭議的尷尬局面。
有巨大的消費需求,有多年的市場經驗,媒體與企業如何才能握手擁抱、融合發展,讓健康產業更加健康,讓消費領域更加理性,讓直銷真正成為助推健康產業發展的有生力量?我認為在以下幾個方面達成共識,是當下新聞媒體、直銷企業在落實“健康中國2030規劃”,實施“健康中國行動”中拋棄偏見、融合發展的關鍵。
第一,媒體記者不是每個行業的專家,不可能對每個行業都有專業、透徹的了解,這就需要業內人士和媒體從業人員多交流、多對話、多溝通,讓記者對直銷行業有更多認識,尤其不能回避受社會質疑的如涉及傳銷、牌照掛靠等敏感問題。不能否認,雖然個別媒體在報道中也可能會有偏差,但直銷受社會詬病的根源是長期以來對業內存在的不規范行為習以為常、麻木縱容而導致的惡果。
第二,直銷經營中的夸大宣傳、產品價格虛高不應該成為行業標配。健康消費品的發展方向應該是技術不斷提升的同時產品價格不斷降低,由此形成成熟的市場,生產、銷售真實可信,購買、消費理性合理。
第三,要重視健康科普和教育。當前,消費者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與健康知識的缺乏,是急功近利的銷售、盲目購買使用,導致媒體監督報道不斷的原因。市場監管總局開展的以“防范欺詐虛假宣傳、維護自身消費權益”為主題的進社區、進鄉村、進網絡、進校園、進商超的“五進”科普宣傳教育活動,就是健康中國行動最重要的一環。直銷企業應該積極聯合媒體,共同制作健康相關的公益宣傳片,發放科普資料,舉辦健康巡講,普及和傳播科普知識和安全常識,在活動中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地提高從業人員和消費者的健康素養水平。減少非理性消費,直銷行業才能進步得更有質量。
在涉及人民群眾生活的重大輿情事件面前,媒體既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媒體的天職是曝光違法現象、傳遞真實信息,但是最終如何判定要交給行政監管部門。另外要注意,一家企業出現違法違規行為,哪怕是一家大企業,也不代表整個行業都有問題,不能因噎廢食,讓一顆老鼠屎壞一鍋湯。在健康產業的報道中,還應注意傳統的藥食同源、中醫養生習俗對飲食、保健的影響。比如,我們俗稱的“保健品”,其實并沒有法律意義,只有“保健食品”有相對完善的法律法規,其他諸如保健用品、保健服務方式等目前還處于法律法規缺失、監督主體缺位的時期,這也導致了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會有無所適從、有苦無處訴的感受。
另外,發現行業存在的問題,曝光違規行為是為了消費市場更加穩定和有序。在自媒體快速發展的信息時代,也要提防個別不良從業人員或者假冒媒體名義要求企業進行合作、刊登廣告,甚至敲詐勒索的行為。
信息透明、公正報道,會促進健康產業市場秩序的有序發展,遵紀守法、誠信經營,會贏得消費者的信賴,媒體和企業只有融合發展,才能共同為健康中國建設的深入開展獻智出力。
【責編:綠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