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一方”化妝品泛濫 既不安全又涉嫌違法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然而,一些量膚定制的化妝品,只是聽上去很美。
定制化方案、針對性配比、宣稱“效果驚人”……日前,有調查發現,一些網購平臺和直播間打出“私人定制”口號售賣“特”字號化妝品。而至于產品有無經過行政許可檢驗等,很多賣家含糊其詞。
?
近年來,定制化妝品的概念越發流行,不少知名美妝品牌也在紛紛布局。從需求端來看,隨著消費理念的升級,人們更加關注自身的肌膚問題,繼而比較青睞個性化的單品。從供給端來看,在充分競爭的市場之下,企業開拓更加細分的品類,有利于避免產品同質化,推動自身品牌建設。
然而,對于特殊用途化妝品而言,能否定制還要打個問號。根據化妝品監督管理條例,“特殊化妝品”指的是“用于染發、燙發、祛斑美白、防曬、防脫發的化妝品以及宣稱新功效的化妝品。”其“特殊”在介于藥品和化妝品之間,是含有藥效成分的化妝品,因此,它勢必要接受更加嚴格的監管。可以想象,收集數據的準確性、復雜的備案、較高的生產成本,都對“私人定制”提出了更高要求,甚至讓人懷疑,其現實操作性到底有多大。
事實上,今年11月國家藥監局發文通知在部分地區開展化妝品個性化服務試點工作時,就曾明確指出,“特殊化妝品”不在試點之列。也就是說,就算不考慮安全問題,商家如果銷售美白霜、祛斑精華液此類定制化的特殊化妝品,也會因未經備案銷售而受到處罰。
特殊用途化妝品的亂象還不止這些。如有一些商家將“材料包”賣給顧客,后者再進行自制,以此來實現“私人定制”效果,本質上還是炒噱頭、玩概念,將生產和風險都一并轉移給消費者:加工環境不符合條件、調配比例做不到精準控制、操作過程的偏差等,都會影響產品質量,造成健康隱患。很顯然,這是典型的“甩手掌柜”行為,踩到了法律的紅線,決不能姑息。另外,不少“特”字號化妝品還存在夸大效果、虛假宣傳等現象,如一家精油批發店,其主要銷售“淡斑消斑精華液”,并稱具有奇效,但商品評論區有許多買家反映該產品并沒有祛斑效果。如此肆意地流向市場,說到底都是利益在作祟。
一個健康的行業生態離不開有效的監管。鑒于不少亂象都發生在網售環節,交易的隱蔽性較強,而化妝品行業涉及衛生、食藥監等多個部門,可能出現監管效率不高、“牛欄關不住貓”的情況。對此,一方面要提高違法成本,加強對試圖僥幸過關者的震懾力。另一方面在備案、檢測、留樣、銷售管理等方面,監管的智慧也要做加法,如可以采用大數據篩查等技術手段,及時發現源頭,堵住去路,該清理的清理,該追究的追究。只有真正糾住非法經營的害群之馬,讓守規矩的企業感受到公平,才能還化妝品市場以應有的干凈和清爽。
當然,對消費者來說,也要擦亮眼睛,提高維權意識,學會仔細辨別廣告信息。需要某種功能類型產品可以理解,但在想要下手之前,不妨多問一下自己:“私人定制”真的有必要嗎?“一人一方”到底是技術創新,還是換了一種“馬甲”的“智商稅”?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