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道網訊 今天是“大暑”節氣。俗話說,“小暑大暑,上蒸下煮”,此時恰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驕陽灼灼,酷熱難耐。大暑在五季中屬長夏,是一年中陽氣達到鼎盛,即將由陽轉陰的時節,大暑養生應尤其注意防暑邪、暑熱和暑濕。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大暑節氣如何養生。
大暑時節科學養生
一、飲食養生:
宜吃谷物 多酸多甘 補水消暑
俗語有言:“小暑吃黍,大暑吃谷”,意思就是在大暑來臨的時候要多吃五谷雜糧。五谷雜糧可以促進消化,健脾補氣。可以試試薏米赤小豆粥,能健脾滲濕、清熱消暑,適用于長夏體倦困重、食欲不振者食用。
夏天酷熱高溫,暑濕對脾不利,而味苦的食物具有瀉燥的功能,不宜多食,因此日常飲食中應適當食用甘涼或甘寒食物為宜。夏季歸心,而心喜涼,宜食酸,所以夏季應適當地多吃一些性味酸甘的食物,如李子、藍莓、草莓、哈密瓜、西瓜、葡萄等。
夏季為陽盛陰衰之季,也正是人體陽氣旺發之時。三伏天,人稍勞作或運動,就大量出汗,接著產生強烈的口渴感。因此,補水便成為養生的重中之重。酸梅湯能生津止渴、解除暑熱,是夏季補水消暑的佳品。
此外,夏季人們常感食欲減退,脾胃功能較為遲鈍,此時不妨吃些新鮮蔬果,但要注意避免貪食生冷或不潔的食物,以免染上痢疾、腹瀉等。
二、行為養生:
晚睡早起 勤加換洗 日照祛濕
大暑節氣晚睡早起是順應夏天自然氣候的養生方法。適當晚睡沒錯,但不應遲于23時。睡前洗個溫水澡,有利于祛除濕熱,增進睡眠。提倡早起,但也不必過早,比平時早半小時即可。有午睡條件者,每天中午最好能睡上半小時至1小時的午覺,以緩解浮躁煩悶的情緒,使陰陽調和,精力恢復。
?
暑天是皮膚病的高發季,這與出汗增多和高溫易滋生細菌等誘因密切相關。因此,日常要勤洗、勤換貼身衣物,不可久穿濕衣,避免汗疹、蕁麻疹、癰癤、過敏性皮炎、痱子等疾病的發生。
對于亞健康人群及脾虛、風濕、陽虛、痰濁、寒凝等體質的人,暑天無疑是大自然賜予的“補藥”。脾虛濕盛者,可在朝陽初升時照曬腹部,以使陽升脾運,正扶邪祛。陽虛內寒者,可在下午四五點鐘、紫外線較弱時照曬腰背部,以幫助溫補腎陽、散寒除濕通絡。每天日光浴控制在半小時左右,以自覺照曬部位暖熱、身體微汗、陽氣吸足即可,要避免中暑及曬傷。
三、心理養生:
靜養心神 調暢氣機 平和心境
夏屬火,與心相應,所以在烈日炎炎的三伏天要格外重視心神調養。《黃帝內經》有云:“夏三月……使志無怒,使氣得泄。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暑伏時節陽盛酷熱,人也容易煩躁不安、無精打采、精神不振,稱為“情緒中暑”。這樣的情緒障礙可能會誘發心肌缺血、心律失常或血壓升高等險情,年老體弱者甚至有猝死的可能。
在這樣的情況下,調心寧神尤為重要。要學會適應炎熱的氣候環境,盡量去做一些靜養心神、調暢氣機的事情,來保持心境平和、情緒穩定。平時,大家要盡量保持平和樂觀的心態,注意戒怒、戒急、戒快,不生悶氣,學會情緒轉移,使自己度過一個舒暢、安寧及平順的盛夏。
看書寫字、彈琴賞樂、閱讀抄經等修身養性的活動,都有益于平復煩躁的心情。另外,我們也可以每日按摩少府穴3-5分鐘,少府穴是手少陰心經的穴位,按摩有助于清心除煩。
大暑養生關注重點
01.暑邪
導致氣陰兩虛
暑邪是夏季主要的邪氣,夏季汗出過多會帶走體內津液,進一步發展會導致氣陰兩虛。氣傷了以后,推動血液運行的能力就弱了,所以血液容易運行遲緩,很容易發生心腦血管疾病,尤其是腦梗、心梗。可用清涼的綠豆湯,加上適量的蘆根與甘草來祛暑邪。
02.暑熱
導致咽痛失眠
大暑時節,氣候炎熱,人們更容易“上火”,出現咽痛、煩躁、失眠等不適。再加上人們出汗過多,使得體內的水分流失增加,還會有口渴喜飲、唇干舌燥、尿赤短少等表現。俗話說,“大暑老鴨勝補藥”,鴨肉能夠祛熱清火、消暑,可以適當食用老鴨湯。
03.暑濕
導致肢體困重
大暑時節,雨水逐漸增多,濕邪最易乘機而入。暑濕侵害人體會出現口中黏膩、頭昏腦脹、肢體困重等癥狀,不僅皮膚感覺黏黏的,連內臟也黏滯起來,這就導致有些人出現咳嗽痰黏、鼻流濁涕、心煩口渴、口中黏膩等不適,甚至舊病復發。適當出汗有助驅除體內多余的濕氣。年輕人可步行、慢跑、打球,老年人可做太極拳、五禽戲等運動。此外睡前用熱水泡腳,能促進下肢血液循環,加速濕氣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