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道網訊 7月16日,由中國人民大學食品安全治理協同創新中心、中國營養保健食品協會、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統計科學研究中心、中國人民大學市場監管法治研究基地聯合主辦的《保健食品認知調查分析報告》發布會暨學術研討會在中國人民大學召開。來自監管部門、科研機構、高等院校、行業協會、食品企業的領導、專家和專業人士共同圍繞《保健食品認知調查分析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及保健食品相關法律政策與實務實踐等議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研討會現場
保健食品在我國發展逾30年
認知研究需從三方面深入展開
中國人民大學食品安全治理協同創新中心管委會主任、市場監管法治研究基地主任、法學院教授胡錦光主持會議,并介紹了《報告》發布背景。胡錦光介紹說,保健食品產業在中國經過30余年的發展,已經積累了一定的消費者基礎,當前,公眾健康意識顯著提升,健康消費觀念不斷升級,以保健食品、功能性食品為代表的養生食品消費需求快速增加。消費者能否科學正確地使用保健食品,主要取決于其認識把握、自身狀況及客觀需求。在此背景下,中國人民大學食品安全治理協同創新中心與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統計科學研究中心聯合開展“保健食品認知調查”,深入了解消費者對保健食品認知的現狀和問題,為助力我國保健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建言建策。
中國營養保健食品協會執行副會長厲梁秋在致辭中表示,隨著社會的發展,消費者對營養健康日益重視。消費者時常面臨著困惑,一方面有消費、使用保健食品的需求,另一方面又對急速發展的保健食品市場存有顧慮。保健食品行業自身的發展及相關法律法規制度的發展承載著滿足消費需求和破除消費者困惑的重任。《報告》對拓展行業、開展社會共治具有重大意義。她希望《報告》的發布為保健食品行業提供進一步的學術支持和建議。
中國人民大學食品安全治理協同創新中心執行主任、法學院教授韓大元表示,當前消費者對保健食品的關注度越來越高,有必要通過科學的方法了解消費者對保健食品的認知,全面了解消費者的需求。應堅持“以人為本”,以消費者為中心,持續進行基礎理論研究和保健食品監管研究,為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體系、創新監管模式提供理論支持。他結合保健食品認知研究提出建議:一是通過食品安全教育、科普等,提升消費者的認知能力和水平;二是需處理好消費者對保健食品的廣義認知與監管上的狹義定義的矛盾;三是需處理好保健食品的專業認知與消費者的日常認知的矛盾。
《保健食品認知調查分析報告》發布
不同人群對保健食品的認知存在顯著差異
在《報告》發布環節,中國人民大學統計學院副教授、調查技術研究所所長蔣妍對《報告》中內容進行了解讀。蔣妍詳細介紹了保健食品認知調查的過程與相關依據,并從認知、信任、購買行為以及監管現狀等四個方面圍繞《報告》展開闡述。
在認知方面,整體來看,受訪者對保健食品有一定的辨識度和認知度,但是在不同方面的認知差異較大;不同人群對保健食品的認知存在顯著差異;“新媒體平臺”“養生欄目”“健康知識講座”“電視廣告”等是公眾了解保健食品知識的主要渠道。
在信任方面,受訪者對保健食品的整體信任度較高;不同人群對保健食品的信任有顯著差異;認知對信任存在顯著影響,除保健食品中體重管理產品外,公眾對保健食品的認知越高,信任度越高。
在購買行為方面,超七成受訪者購買過保健食品,大多是給自己或家人使用;保健食品年均消費額中位數為1653.8元,95%的消費者年均購買金額在年收入的10%以下;消費者購買渠道多元。
在市場秩序方面,部分公眾對保健食品監管規定了解不足;受訪消費者認為監管部門對保健食品市場虛假宣傳治理取得成效,但市場上相關問題仍存在;多數消費者注重維護自身權益,維權滿意度較高。
針對調查數據顯示的情況,《報告》提出了加強廣告全程監督、加強互聯網銷售平臺監管、普及保健食品知識提高公眾正確認識、優化維權程序降低消費者維權成本、推行智慧監管完善公眾參與機制等相應的建議。
凈化保健食品市場環境
積極探索“共治”體制機制
在主旨演講環節,市場監管總局網監司副司長張道陽圍繞應對數字經濟挑戰與平臺治理、平臺治理國際比較、強化社會共治、推動保健食品市場健康發展等方面做了主旨演講。第一,數字經濟是潮流,線上購物僅僅是個開始,數據作為生產要素,商業模式變身算法,還出現了平臺企業這類新型經營主體。第二,中國式現代化需要中國式治理,我國政府對平臺經濟的治理經歷了包容審慎、強監管、規范發展三個階段,不斷變化的是技術和商業形態,政府維護市場秩序,保護消費者權益,促進高質量發展的責任是不變的。第三,保健食品市場健康發展離不開有效的外部監督,離不開政府部門、平臺企業、行業組織的社會共治,需要多方參與,倡導建立落實企業主體責任,監管部門高效常態化監管,社會各界共同參與治理的體制機制,推動行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市場監管總局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馮軍在《我國保健食品安全監管的立題與破題》的主旨發言中分享了關于保健食品發展的思考:一是要推進需求側與供給側的協調,推進政府監管與市場發展的平衡,落實企業主體責任,完善上市后評價和追溯制度以及強化廣告監督等細化措施;二是推進科學依據與個人信任的貫通,具體分析了功能聲稱的需求與信息不對稱的矛盾、認知感與認同感的矛盾、知識理性與消費感性的矛盾,并建議在合理飲食原則下科學選擇和使用保健食品;三是推進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要加強社會共治,探索建立黑名單、實施評價分級標簽制度,完善功能評價指標和評價標準等。
中國人民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統計咨詢研究中心主任李揚教授倡議強化基于數據的智能決策,服務于國家戰略和社會治理。李揚指出,第一,堅持用數字說話,以統計現代化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結合定量調查和定性訪談發布《報告》,基于數字結果、數據結論在未來的監管、執法、消費者保護以及高校法治建設等各行各業發揮作用,促進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第二,堅持體系構建,以統計學自主知識體系推動建設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在保健食品認知問題中,重要的是如何保障其安全性及實施有效監管,《報告》中已經構建了認知—行為—信任的邏輯閉環,未來將可以幫助保健食品企業、行業監管進行客觀評價,構建完善體系。第三,堅持胸懷天下,中國統計貢獻世界智慧。保健食品監管作為食品安全的重要一環,同人民健康息息相關。進行保健食品相關調查、促進行業發展、完善監管是促進人民健康、服務健康中國戰略的重要抓手。
在學術研討環節,與會專家學者為保健食品市場環境凈化與產業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