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11部門出手聯合整治醫美行業亂象 加大力度打擊醫美領域違法行為
道道網訊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美的追求和向往也愈發強烈。近幾年,隨著大眾對醫美接受度的提高,醫療美容行業快速擴張,但一些非法開展的醫美活動、虛假宣傳、假冒偽劣、手術失誤等亂象,也嚴重損害了消費者權益。
近日,北京市市場監管局、北京市衛生健康委、北京市藥監局等11部門開展醫療美容行業突出問題專項治理行動,持續加大對醫療美容領域違法犯罪活動的打擊力度。
衛生監督員執法現場(央廣網發北京市衛生健康監督所供圖)
前不久,北京市房山區衛生監督所接到市民電話舉報,反映一家文身店非法從事醫療美容活動。經核查,執法人員發現該店在未取得執業許可的情況下,為顧客實施激光祛文身術。房山區衛生監督所依法對當事人作出行政處罰,沒收違法所得并處罰款2萬元。房山區衛生健康監督所醫療衛生與傳染病消毒科科長張峰告訴記者,按照規定,文身機構進行的文身不屬于醫美項目,但是洗文身,由于激光祛文身的設備屬于醫療器械,所以相關從業者必須具有從業資質。
張峰說:“用激光祛文身是要納入醫療美容管理的,因為其屬于激光治療的一種,包括祛除皺紋、色斑和色素等。做這些項目必須在正規的醫療美容機構,需要有相關的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和執業醫師證才能做。”
衛生監督員執法現場(央廣網發北京市衛生健康監督所供圖)
北京市衛生健康監督所醫療衛生監督二科科長姜江介紹,醫療美容,指的是運用手術、藥物、醫療器械以及其他具有創傷性或者侵入性的醫學技術方法對人的容貌和人體各部位形態進行的修復與再塑。而普通的生活美容,則是運用化妝品、保健品和非醫療器械等非醫療性手段,對人體所進行的諸如皮膚護理、按摩等帶有保養或保健性的非侵入性的美容護理。如果簡單區分,一般可以由是否入侵人體真皮層來判斷,在他們查處的案例中,有不少都是生活美容機構違規進行醫療美容項目。
姜江表示:“主要有兩個投訴來源,第一是無證行醫,術語就是未取得醫療執業許可證擅自行醫。比如有一些公司為了招攬客人,在未取得許可的情況下打一些諸如玻尿酸的針,或者做整形手術等,其本身并沒有醫療資格許可證。第二是一些生活美容機構,本來應該只做諸如皮膚護理等,但為了經濟利益,也在開展使用醫療器械給求美者做醫療美容范疇的手術。這些都是屬于無證行醫,也就是未取得許可證來開展診療活動。”
北京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執法人員李德全介紹,在檢查中他們發現,部分持有正規執照的醫美機構也有一些問題被消費者投訴,較多的是虛假宣傳醫美功效。
“我們發現醫療美容行業存在幾個方面的突出問題,其中就有虛假宣傳、廣告等。比如某家醫療美容機構的宣傳網頁上寫了一次性減脂20%以上的話語。我們知道每個人的個體差異和醫療行為等具有不確定性,所以很多醫療行為是不能準確數據化的,像這種一次性減脂20%以上的話語,實際上就是虛假夸大的宣傳用語。”李德全說。
另一個較為突出的,則是價格違法,醫美機構虛構價格優惠,誘導消費者購買產品。
李德全表示:“價格違法也是目前群眾反映比較多的問題。比如某家醫療美容機構網頁上顯示無針水光產品的價格是1100元,團購價是240元,實際上這家機構從未按照1100元的價格銷售過無針水光產品。為了提高平臺搜索的優先級而虛構這樣的價格,這種用虛構的價格誘導消費者購買產品的行為就屬于價格欺詐。”
此外還有的機構使用非醫療器械或違規器械進行醫美項目,混淆視聽虛假宣傳,消費者非常難以辨認。
李德全說:“如果醫美機構強調某產品是醫療器械,可以注意看幾個方面,其中就是可以索取醫療器械注冊證書,認定一個產品是否是醫療器械,應該經過國家藥監局或者是省級的藥監部門審評,并取得醫療器械注冊證號。如果產品沒有取得醫療器械注冊證書,或者不屬于醫療器械范疇,但是宣傳這方面的一些作用功效,我們可以按照虛假宣傳來進行查處。因為取得注冊證書的醫療器械是要經過臨床試驗的,要有數據來支撐。”
李德全告訴記者,很多愛美之人使用的美瞳,其實是需要較高安全級別的第三類醫療器械,和美瞳屬于同一類別的還有人工心臟瓣膜、人工腎等這些需要植入體內的器械。絕不是普通機構可以隨便生產銷售的,其生產企業需要取得《醫療器械生產許可證》,經營此類產品的商家需要取得《醫療器械經營許可證》。
李德全介紹:“隱形眼鏡和美瞳,國家批準的名稱就是叫軟性角膜接觸鏡。它是接觸到我們眼睛的,所以按照最高風險級別來管理。在銷售的時候,要取得《醫療器械經營許可證》,所以不是到眼鏡店隨便購買的,在買的時候可以觀察一下,有沒有醫療器械三類的《醫療器械經營許可證》,要從正規渠道來購買。”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