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比高達52.48% 農產品直播帶貨虛假宣傳最嚴重
道道網訊 聯合北京陽光消費大數據研究院發布農產品直播電商消費輿情分析報告(2023)。報告顯示,農產品直播電商消費輿情中,“虛假宣傳”問題最嚴重,占比超過半數,其中,部分直播間在售賣農產品時故意夸大或捏造產品的特性或功效,通過虛假宣傳達到吸引關注的目的。
近年來,隨著數字經濟的繁榮發展,我國催生了眾多新業態,由傳統電商平臺購物轉向直播間購物已經成為網絡消費新趨勢。在國家政策的傾斜和“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部分農村地區積極嘗試并全面采用以電商直播帶貨為代表的新業態銷售方式。這些創新的銷售方式已成為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實現農民創收增收、激發農村消費新動能的重要途徑。
然而,由于直播電商具有遠程、虛擬、不見面交易等特點,再加上農產品大多數屬于新鮮易腐的生鮮食品,農村直播電商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制約發展的問題,如主播虛假夸大宣傳、銷售質量不合格產品、售后服務跟不上等行業亂象逐步顯現,在一定程度上侵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挫傷了農戶的積極性,也影響了農產品直播電商行業的健康發展。
報告提出,果品、糧食及其副食品、蔬菜及其制品的消費輿情占比排在前三名,表明這三個品類是農產品直播電商消費輿情關注熱點。
此外,在農產品直播電商消費輿情中,也暴露出了部分負面輿情問題,主要集中在虛假宣傳、質量問題、價格誘導、違反常識、售后問題、主播問題等方面。負面輿情最多的是虛假宣傳,占比高達52.48%,問題主要表現為部分直播間在售賣農產品時故意夸大或捏造產品的特性或功效,通過虛假宣傳達到吸引關注的目的;其次是質量問題,占比為22.77%,這類問題主要表現為消費者收到農產品時存在損壞或腐爛等情況;然后是價格誘導和違反常識問題,占比分別為11.88%和10.23%。
具體來看,農產品電商直播虛假宣傳問題的表現形式:
一是主播虛假助農,通過編造農民悲慘故事,或是塑造農村、偏遠地區淳樸形象進行炒作,賺取流量,再將低價收購的農產品高價銷售,以獲得利益;
二是在售賣農產品時,故意夸大或捏造產品的功效進行虛假宣傳,以達到吸睛的目的;
三是消費者收到的商品貨不對板,直播間虛構商品產地、商品特點等信息,宣稱“野生”“大涼山特產”等,實際為養殖、人工產品,或是發貨地與宣傳不符等。
質量問題方面,一是消費者在收到農產品時,由于運輸原因有損壞或腐爛的情況;二是商家以次充好,故意將保質期不長、不新鮮的農產品摻雜在銷售的產品當中,導致消費者權益受損;三是商品缺斤短兩,部分商家在農產品打包時少裝、漏裝,導致商品缺斤少兩等。
價格問題方面,一是部分商家將普通農產品當成特產農產品低價銷售,誤導消費者購買,但往往口味達不到特產農產品的標準,影響市場價格;二是農產品直播電商市場競爭激烈,商家為了提升銷量,將大批農產品低價出售,使消費者形成價格預期,最終導致農產品市場劣幣驅逐良幣,優質難以優價等。
違反常識方面,主要是農產品直播電商擺拍不符合植物生長規律的視頻,如菜地里的車厘子、埋在沙土中的無藤哈密瓜、一串串像葡萄一樣的夏威夷果,以此為噱頭吸引流量。
此外,售后問題主要包含售后態度不佳、退換貨難等,主播問題則主要是主播或商家客服辱罵他人、態度欠佳等。
分析報告為此建議,各地政府部門及商家需注意平臺差異和自身特色品類,做好“平臺-地區-品類”相匹配的選品策略,更好助力農產品銷售推廣。各地政府及商戶應綜合考慮平臺、地區、品類特色,在選品策略上充分利用數字化工具方法,精準把握消費需求,實現供給側商品和需求側消費者的最佳匹配,既幫農戶把農產品推銷出去,又讓消費者選擇到自己想要購買的農產品,真正推動農村電商更好更快發展。
在農產品直播電商消費過程中,消費者也要充分了解農產品的特點,提升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既不盲目相信商家的營銷宣傳,也不要抱有超出農產品自身特點的過高要求。同時也要提升維權意識,如果遇到權益受損問題,除了通過企業網站、客服電話、社交媒體等途徑投訴,與商家協商解決之外,還可以向消費者協會或有關行政主管部門投訴,必要的時候還可以通過申請仲裁或到法院起訴等方式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