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銷道道網訊 “互聯網+”等新興經濟的掘起,給中國新時代注入了一股清流。圍繞網絡孵生的眾多功能版塊里,形態各異的自媒體以自由靈活的方式依存于實體經濟內外,是一個至為盛行的附加值載體。
近期,由自媒體主導挑起的“權健事件”引發了系列輿論大戰,以至逐步演變成為對直銷行業乃至保健品領域的“圍攻之勢”。同一個媒體對同一家企業,在短短的三四天內竟高達數十篇甚至上百篇的針對性報道,其操作手段可用嘆為觀止來形容,這遠遠超出大眾的理解范疇及接受范圍,然而他們“高強壓制”背后的初衷又是什么?“道德底線”又在哪?

目前,直銷行業及保健品領域所遭遇的輿論對待和面臨的困境,著實令人擔憂。所幸,在其“圍攻戰略”的第三個對象“無限極事件”中,在“中國經濟網”的舉證報道下得以反轉,或許有幸讓第四、五、六等類似事件得以遏止,避免形成系統性連鎖反應,讓形勢繼續惡化,相信這才是大家所希望看到的結果。
當然,企業是必須要合法經營,但亦需要和諧的輿論環境和良性發展空間給予生存土壤,在創新領域的探索之路上,難免出現一些成長中所面臨的問題,虛假、夸大宣傳似乎也成為整個市場經濟的一種“普遍現象”,但絕非直銷專屬。保健品更不是如他們所宣導的那般,畢竟這是中國傳承下來的中醫文化和養生財富之一,以“權健事件”或個例給整個直銷及保健品行業作一概定論未免過于偏激。
同時我們相信,通過國家及監管部門一直以來的階段性合理化整頓,以及部分問題企業重新認知之后的內部規整,行業還是能夠立足并且發揮其社會價值的,畢竟他們都是通過重重審核的合法拿牌企業。那些真正的傳銷組織,才是媒體更需關注和加大力度監管的方向,還直銷企業一個正常經營所需的基本條件。在本已敏感和普遍不被認同的生存環境下,中國直銷行業在立法實踐的近30年里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以及在世界直銷領域所擁有的地位(2017-2018年度全球十大市場,中國直銷經濟產能發展勢頭良好,以微低于美國排在世界直銷市場規模第二),單從這一層面考量,中國直銷更應得到社會應有的尊重和呵護。

通過這一系列事件的發展走勢來看,民眾看待問題已逐步從最初的感性認知轉向了理性分析,能客觀正確地認清了事態的前因后果。
細心的讀者不難發現,個別輿論機構或自媒體為博取熱點流量及隱性利益,似乎就一直離不開“負面新聞”的炒作,或許這就是他們的功能定位及生存之道(如某某頭條)。他們懂得“丑事傳千里”的效應,并以此作為常用的輿論炒作手段,對某一個未經求證和探源的投訴事件,提取較為敏感的字眼和話題,加以標題修飾以博取眼球,以“置頂”的方式和“連環攻略”手法,不斷推進及大肆鼓噪,利用人性的情感偏差,造成不明真相的民眾肆意跟風,為之信服,這是誘導式報道,實質是“輿論綁架”。

這實為太不文明,也就是人們所說的“職業操守”問題,為達目的不惜突破道德底線,采用毫無依據的輿論導向行為,或助長了某些居心不良的歪風邪氣,是對企業、行業和社會造成莫大的中傷。
作為媒體,應賦能于神圣的公信度與權威力,以更多事實圍繞更深層面地宣揚社會正氣才是媒體的核心使命,如若偏離了輿論的基準點,豈不是有損媒體的公信形象?相信正規媒體也不愿意為此“背黑鍋”。
【責編:綠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