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銷道道網訊 美好生活需要的背后聚焦于消費升級。消費升級給日化行業帶來機遇,而挑戰也在改變著這個行業。消費者對于品牌、渠道、價格等方面的忠誠下降,使得傳統日化大公司正在逐步失去原有的掌控力。與此同時,本土品牌也正在逐步崛起。面對消費主體日益年輕化,它們都在尋求創新營銷方式,試圖拉攏年輕一代的注意。
如何抓住消費升級帶來的機遇,成了每一家日化公司都需思考的問題。《中國經營報》記者采訪了迦藍集團董事長兼總裁鄭春影、隆力奇董事長徐之偉以及上海博蓋咨詢董事總經理高劍鋒,來剖析消費升級對日化行業帶來的深刻變革,以及日化企業們是如何積極“謀變”的。
轉型升級帶來新機遇
《中國經營報》:站在日化企業、日化從業者的角度,如何理解“消費升級”?
鄭春影:中國消費者正在從大眾產品向高端產品升級,過去的4年中大多數品類通過高端化發展來提高銷量,化妝品排在各品類銷量的第一名。同時,消費者的消費形態也在悄然變化,中國消費者對于把錢花在何處非常挑剔,開始增加提升生活品質的開支。
高劍鋒:首先,國內消費者的消費需求在日漸豐富和升級,除了個別企業以外,中國大部分日化企業仍然停留在提供大眾洗護類的日化產品,對于比較有特色的產品,消費者通過海外代購等方式來獲取,所以目前本土品牌能否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日化產品成為關鍵。
其次是來自于購買方式、渠道的升級需要,雖然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在加速,但仍有大量消費者生活在中小城市、農村,如何去解決這些地區消費者安全且方便地購買日化產品,顯得格外重要,而現在電商渠道的拓寬,連鎖店、百貨等的渠道下沉,也有助于解決這個問題。
《中國經營報》:在當下中國市場,日化行業的消費行為的改變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這為日化企業帶來了哪些新的機遇?
鄭春影:消費行為的改變主要包括年輕化、高端化、文化迭代、美好生活以及需求的意義。
徐之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改變,消費者也受消費理念和習慣的影響,企業也是如此。化妝品企業可以通過線上用戶數據收集,線下受眾匯總等獲取產品反饋信息,用戶最新需求以及相關競品的詳細情況。更為深入的是,企業通過線上線下行業之間的交流分享,得到更多關于產品研發、行業趨勢等信息。
高劍鋒:變化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整體價格的上升。隨著消費升級有些產品的價格在下降,而日化產品的價格卻在上揚,會有更多的有特色的、高端的化妝品涌現;第二,更加注重個性化、細分等賣點,產品也更注重天然、純凈、環保等要求。
現在廣大消費者愿意為更好的產品付出更高的代價和消費成本,中國當前正處在爬坡的階段,對于本土企業來說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相比可以看到,現在服裝行業難度較大,不少服裝公司業績下滑,股價下跌,庫存壓力也很大,而日化行業情況要好很多。
《中國經營報》:消費升級趨勢愈發明顯,更多的年輕消費者成為消費主力,消費者的訴求也有改變。這對日化企業提出了新的要求。日化公司應如何抓住變化,積極迎合年輕消費者?
鄭春影:我對年輕化的概念有自己的理解,年輕化不僅是指物理年齡的年輕化,而是指消費行為表現年輕化,無論哪個年齡段的消費者都喜歡00后和90后的東西。以自然堂品牌為例,我們選擇的代言人就會比較年輕,營銷活動會考慮貼近年輕人的互動形式。
徐之偉:2018年,中國化妝品市場預計將達到8000億元。面對如此龐大的市場體量,企業必須迎合目前的消費導向,貼合消費者,加大研發力度,嚴格做好產品品控,推出高質量產品。
高劍鋒:在品牌年輕化方面,大部分日化企業都在進行發力,包括研發和推出細分產品,有些則是在尋求更好的概念,比如和韓國、日本合作,強調綠色、環保、健康等概念,以及有趣、顏值高的產品,這些是屬于抓住年輕人喜好的概念。
在渠道上,依賴電商渠道,當面向年輕人時,這種渠道的重要性是毫無疑問的;營銷上,過去可能更多是在電視廣告上,現在會有更多的互動嘗試。
值得注意的是,在應對變化過程中,日化企業仍存在挑戰。在產品上,存在依賴于爆款的情況,因為爆款意味著產品的生命周期比較短,可持續性不強,這樣的后果是企業需要不斷地去推出更多的爆款產品,這是不小的挑戰。在渠道上,會出現兩種極端,傳統日化企業遭遇到互聯網的沖擊,如何做互聯網+的轉型成為關鍵,還有一種是互聯網品牌(比如淘品牌),它們在線下表現薄弱。
競爭加劇考驗應對能力
《中國經營報》:中國市場已成為國際日化巨頭們重要的增長引擎,面對外資的頻頻加碼,如何評價中國日化市場的發展潛力?
徐之偉:過去十幾年來,外資化妝品牌的蓬勃發展一方面壓制了中國本土品牌的成長,但另一方面也幫助國產品牌學會了能夠對抗競爭的市場化打法。國產品牌逐漸對新技術的掌握,也有利于它們縮短與外資品牌之間的差距。
高劍鋒:中國市場的發展潛力很大。首先是龐大的人口優勢;其次是隨著收入的提高,老百姓(59.750, -0.24, -0.40%)消費意識的增強,日化產品的價格也會上升,給予了日化企業更多的空間;第三,中國的日化原料,比如中藥、天然植物等,給了日化企業靈感去開發產品,而這些是歐美國家不具備的。
不過,國際巨頭加碼中國市場,競爭也在加劇。中國日化企業在研發技術上投入的比例一直不是很高,還是重營銷、重品牌宣傳、重渠道。隨著競爭的加碼,來自于研發和技術的投入,會成為大企業加強的方向,但是過程也許會比較漫長。
《中國經營報》:近幾年,不少日化企業擬登陸資本市場,希望通過借助資本的力量實現自身快速的擴張。在你看來,日化企業選擇 IPO 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鄭春影:2017年化妝品行業中有幾家企業上市了,比如拉芳、珀萊雅(24.180, -0.78, -3.13%)、名臣。這些企業成功上市,對行業來說是好事。還有更多企業也在醞釀通過IPO進入資本市場,來抵御自身的風險。
高劍鋒:日化企業選擇 IPO,首先可以獲得融資,對于急速發展的新日化企業,可以滿足較大的資金需求;第二是來自于品牌影響力和公信力,上市公司無疑具備了更好的宣傳點;第三是易于集聚人才,比如用股權激勵來吸引人才。
《中國經營報》:在上市過程中,也有部分日化企業遭遇挫折,你認為,本土日化企業急需補強的板塊是什么?
鄭春影:互聯網技術帶來的零售變革和文化迭代,以及零售商、客戶自身加快變革帶來的合作上的風險等,都在考驗每家日化企業的應對能力。我們也有短板,需要在發揮優勢的基礎上去補好營銷創新、研發、供應鏈的短板。
高劍鋒:第一是持續盈利的能力,有些企業業績波動大,證監會會對此存疑;第二是產品結構,上市過程中證監會會留意它們是否有真正的拳頭產品,是否能夠在市場上占據一定地位和市場份額;第三是渠道是否健全的考慮,有些日化企業利用單一渠道,安全性和穩定性是存在問題的;最后是研發上的投入,單純依賴品牌營銷和推廣的企業經營風險也是較大的。
【責編:瑾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