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道網訊 一度,以治病、養生的名義,誘導老年人高價購買藥品、保健品的“坑老”騙局屢見不鮮,嚴重損害老年人的合法權益。近年來,這些騙局套路手法翻新,利用電商平臺、視頻直播引流,由線下走向線上,銷售更隱蔽,給消費者維權與有關部門監管帶來新挑戰。
讀者反映,用營銷平臺引流,再一對一高價兜售保健品,手法更隱蔽
近日,陜西永壽縣常寧鎮果納村張繼高老先生來信,反映他被電話推銷,以高于市價數倍的價格購買藥品的情況。
“今年5月,我從電視上看到治療糖尿病且很快可以治好的廣告,便按廣告中的號碼打了咨詢電話。電話打通后,沒人接聽,我就掛了電話。不料,第二天,一名自稱劉微的女士打電話過來,詢問我的病情后,表示她們可以治療,只是價錢比較貴,打五折后2460元。我有點猶豫,她又說前500名有優惠,把價格降到1860元。”張繼高付款后,藥很快寄來了,包括3盒中成處方藥和3盒某種砭貼。后經兒子上網查詢,發現按網上價格購買這些藥品最多需要300元。
張繼高的遭遇并不鮮見。這些騙局話術大多有相同“套路”,一是夸大藥品功效,謊稱可以治好糖尿病,二是以所謂的五折再優惠的名義誘導,三是利用信息不對稱高價出售。
傳統騙局多發于線下,進行面對面誘導。一名網友今年3月在人民網“領導留言板”投訴廣西柳州市魚峰區一家店鋪,“從去年開始,家里老人和附近親朋天天聚集在此,內有團體利用免費治療儀體驗、到店領雞蛋等手段吸引人流,并進行上課培訓,讓老年人購買所謂能治百病的紅藍光治療儀、能‘強身防病’的營養粉、能‘起死回生’的野山參等等。治療儀標價2萬多元,現場購買僅賣7800元……”
相似的套路,手法翻新了。許多騙局通過電視廣播廣告、營銷平臺視頻等引流,再通過電話、微信等聯系方式進行一對一誘導。“從前是在超市門口發傳單,現在是打電話讓老人聽視頻課,”河北保定市讀者賈女士告訴記者,自己70多歲的母親原本熱愛跳舞,現在卻天天忙著在平臺上觀看短視頻,聽各種各樣的課程,“從前線下送雞蛋等小玩意,現在買孢子粉送按摩椅、買海參送四日游。許多老年人辨別能力較差,再加上被‘阿姨’長、‘阿姨’短地叫著,逢年過節還有小禮品,老人都覺得自己花錢是占了便宜。”
為了規避追責,這些騙局的手法越來越隱蔽。來自山西大同市的江女士說,去年12月,她在一個電商平臺看到短視頻廣告后,點擊鏈接轉到電商平臺,下單花費100多元購買了一款黃芪片。隨后有客服加了她的聯系方式,“近一個月時間,客服會詢問服用效果,并發一些養生知識。最初我不怎么回話,后來聽她不斷介紹他們公司產品有功效,就想著試試吧。”結果,江女士先是花500多元購買了這家公司自制的膏滋,隨著與她聯系的人由客服升級成營養師助理、規劃師,他們以指導用藥、為她制定個人調理方案等名義,先后讓她購買了6000多元、2萬多元、1萬多元的藥品、保健品。“直到今年2月我開始產生懷疑,規劃師就不再和我聯系了。”江女士說。
以老年人為對象的保健品兜售騙局中,最多的問題是夸大功效、虛假宣傳
發現上當受騙,首先要維權。張繼高說,他在兒子的幫助下,曾聯系了公司所在地的消費者權益保護協會。但消費者權益保護協會回復,只有電話號碼,沒有具體地址,不予受理。
“‘坑老’騙局中最難維權的是流動性欺騙,很難找到投訴主體。”一名基層市場監管人員告訴記者。以往的流動性欺騙一般在線下進行,比如利用街頭義診,由數人假扮成醫護人員推銷保健品。消費者購買后發現問題去投訴時,不法經銷商已經不知去向。目前則以線上流動性欺騙居多,如張繼高遭遇的電話銷售,還有人在微信群里推送誘導信息,讓消費者網上付款、快遞收貨,全程沒有面對面。由于不知道銷售方的名字、地址,受害者也很難找到維權主體。
不少騙局中,經銷商表面上正常經營,賣給消費者的也是合法上市的正規產品,為消費者維權帶來新困擾。在中部地區某市公安局工作的崔警官告訴記者,在實務中此類案件很難立案。“如果經銷商販賣假藥,屬于行為犯,出售就是違法行為。但如果售賣的是合法上市的真實保健品、藥品,只是夸大了功效,而以遠高于市場價出售,就應該屬于市場監督管理的范疇。”
中國法學會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研究會副秘書長陳音江表示,目前保健品“坑老”騙局中出現最多的問題,不是產品質量問題,而是通過虛假宣傳欺騙或誤導消費者。在此類騙局中,保健品類似于道具,是不法分子牟取暴利的道具。“而且虛假宣傳基本上都是口頭的,沒有書面宣傳資料,很難作為有效證據。而不管是通過投訴調解還是司法途徑維權,最后都需要相關證據。”
來自西北地區的市場監管部門執法人員阿布(化名)介紹,今年上半年,他所在的有30萬常住人口的縣級市中,一個有1萬多常住人口的街道,就發現7家涉嫌保健食品虛假宣傳的商家。但最終處理結果是,責令改正或行政指導2家,僅有1家被行政處罰。“而且被處罰的這一家,還是按照廣告法以虛假廣告處廣告費用3倍以上5倍以下罰款,僅罰款4000多元。如果可以證明是虛假宣傳,處罰要嚴重得多,但苦于沒有證據。”
缺乏證據造成了市場監管部門的執法困境。廣東深圳市一名網友在人民網“領導留言板”投訴,坪山區一家保健品店里,每天都有一群老年人在聽課、按摩,去了就贈送雞蛋,實際上卻是在賣保健品……然而,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坪山監管局回復,執法人員現場核查,被投訴商家合法持有營業執照,在其注冊地址正常經營,所售產品某松花粉從正規渠道采購,能夠提供相關生產銷售企業資質材料和產品質檢報告。“您反映事項不符合《市場監督管理行政處罰程序規定》第十九條關于立案的規定,我局決定不予立案。”在“領導留言板”上,不少投訴都得到當地市場監管部門類似的回復:“現場未發現上述違法行為”或“調查中無證據表明其銷售的相關產品及銷售行為存在涉嫌虛假宣傳等違法行為”。
還有的案例中,家人認定老人被騙,老人自己卻不認同。或是洗腦式宣傳,或是不良商家的溫情誘導,獲得了老人的信任,讓他們深信不疑。部分老人即使受騙也不愿意告訴子女,導致維權難度加大。“我朋友發現家里老人被騙,想要維權,然而老人不同意、不配合。受害人不主張,申訴流程很難走下去。”北京朝陽區讀者鄒先生表示。
創新監管方式,加大聯合執法力度,提高老年人自我保護意識
近些年,藥品保健品兜售騙局屢禁不止,換個地方、換個花樣又可以接著進行。陳音江認為,這說明在此類騙局中,騙子的違法成本較低,監管部門對違法行為懲處力度不夠,很難達到應有的威嚇作用。他表示,監督管理部門針對保健品銷售的日常監管主要有現場查看、索證索票、抽檢抽查、解決投訴舉報等方式,監管手段相對有限。這樣的監管方式無法應對復雜多變的市場,需要進一步創新監管方式方法,并加大監管力度。
作為基層市場監管人員,阿布說,虛假宣傳需要對違法企業的電子數據進行提取,但基層執法人員除了執法記錄儀,沒有其他取證工具,取證比較困難。比如他們此前扣押了某店鋪的計算機,卻沒辦法提取其中的視頻作為證據。此外,處罰的主體僅限于最末端的門店,無法追查上游的保健品推銷公司。市場監管人力有限,僅靠市場監管部門力量不夠。
老年保健品消費問題涉及多個部門,要加強聯合監管,進一步提升監管實效。江蘇連云港市讀者吳學安建議,治理此類市場亂象,需要建立綜合執法常態化機制。應通過立法的方式明確各部門在綜合執法過程中相互配合的責任,并出臺相關舉措填補監管空白。
陳音江提出,“保健品欺詐方式方法不斷翻新,對其進行打擊需要各級市場監管、公安及其他相關部門之間協同配合,進一步建立健全聯合監管機制。比如,構建多部門之間的信息化和網絡化執法監督系統。綜合運用互聯網技術和大數據監測手段,提升保健品安全監管效能,降低監管體系運營成本。”他還表示,遏制此類騙局需要建立健全涵蓋立法、行政、司法、社會保護以及公民自我保護的治理體系,加強社會共治。
一方面,騙局總是有跡可循。“不斷召集老年人集會、聽課,周圍的人怎么可能不知道?希望能從源頭入手,杜絕這種針對老年人的忽悠集會。”有讀者表示。江女士則告訴記者,誘導她一步步“入坑”的公司至今仍在求職網站上招聘電話銷售,經驗、學歷不限,而月薪和招聘人數都遠高于市場平均水平。
另一方面,阿布說,“人老了需要關愛,也需要治病。現在子女都忙著工作,醫院設施越來越智能化,老年人自己去看病很困難。這些不法人員打著老中醫、高科技的旗號,宣傳包治百病的所謂神藥,又像親人一樣噓寒問暖、忙前忙后,老年人很容易就上當了。”因此,除了加大宣傳力度,提高老年消費者的自我保護意識,也要關注老年人的需求,建議可通過社區或其他組織豐富、充實他們的生活,不給騙子可乘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