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阿姨參加的 7 天調理直播講座
道道網訊 學會好好吃飯,不僅能讓你吃飽,還能讓你越來越健康;氣血不足的人怎么補?從脾胃入手,方能有奇效 …… 看到這類短視頻的推送,不少老人都會忍不住點進去一看究竟。
點開 " 報名 ", 彈出一個二維碼,掃描二維碼,只需幾塊錢或者不要錢,就可連續聽多堂養生課。孰料,課上著上著,在所謂大師、班主任的誘導下,幾千元乃至上萬元不知不覺間花出。
免費低價誘惑 暗藏消費陷阱
"7 天時間,每天在家用手機跟我學一會,專業的營養師會針對你的身體困擾,制定合理的飲食方案,你只需跑跑菜市場,把它們做成美味佳肴 ……"8 月 10 日,家住西安市未央區文景路的張女士,拖地時聽到母親手機里傳出的話語,神經突然緊張起來,湊近一看,母親已經輸入手機號,在等驗證碼了。
母親告訴她,花 7 元,在之后的 7 天時間里,除了營養學家指導,每天還可領取獎勵。意識到情況不對,她趕緊勸阻了母親。
13 日,記者來到張女士家,在其母親的手機頁面看到,付費后的學習流程為:添加老師完成入營、進直播間查看課程、關注群聊上課提醒、提前 5 分鐘進入課堂。
而張女士之所以這么緊張,是因為母親之前曾報名參加過某養生課。
張女士的母親劉阿姨告訴記者,她是在刷短視頻時接觸到健康養生教學課程的,看到視頻里的中醫專家說不花錢就可以調理身體,便掃碼添加了 " 養生老師 " 的微信號,之后進了微信群,每天固定時間在群里收看課程直播。" 免費課程上完后,我被告知繳納 1100 元的學費后,可以繼續聽后續的課程,還會附贈一系列保健品等。另外,‘養生老師’還會針對身體情況制定‘一對一’指導 …… 覺得撿到了便宜,便趕緊下單。" 劉阿姨說,課繼續聽了,但收到的保健品無生產廠名、無生產廠址、無生產衛生許可證,她一點也沒敢吃。" 養生老師 " 再次 " 賣課 " 時,她退出了群聊。
" 我媽整天拿著手機看,還做筆記,本子都用完幾個了。我偷偷看過她的支付記錄,買課買保健品花了不下 5000 元,怎么說都不聽。" 家住西安市長安區郭杜北街的劉明莉說起自己母親的近況,很是無奈。
" 我婆婆進了一個養生群,每天打卡上課,表現好了還有紅包獎勵。平時買菜都要貨比三家的她,除了聽課,還陸陸續續買了些保健品回來。" 賀女士不知該怎么辦," 根本就勸不住,勸多了還影響彼此之間的關系。"
套路:私域直播 + 洗腦 + 窮追不舍
記者采訪中不少人心存疑問,一向節儉的老人為何會輕而易舉地被陌生人拉入養生群,并甘愿大筆消費?
13 日下午,記者通過短視頻平臺搜索后,通過 " 報名 " 添加了兩位 " 養生老師 " 的微信,一位表示,要先看幾段視頻,答題通過后,才能進群上課,另一位發來幾份學習資料后表示,先了解,19 時會發聽課鏈接。
一位業內人士向記者介紹道,如今,養生直播多以免費健康科普或者低價養生課程作為引流入口,將潛在客戶帶入聊天群的 " 私域直播 ",這類直播鏈接通常都由某小公司提供。當潛在客戶進入到私域直播的聊天群后,所謂的大師、班主任就開始對群內的學員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學員入群后需匯報自己的年齡、身體狀況,有基礎病的老年人會成為重點關注對象。" 不吃藥也不打針 "" 少花冤枉錢 "…… 一系列話術輕松將老人拿捏。
" 群里有幾位自稱是‘養生老師’弟子的人,會讓我們匯報身體狀況以判斷體質,哪天要是沒去聽課,會有人發私信督促,課程結束后,還會發小結 ……" 劉阿姨說,每當有學員在群里說出自己的身體狀況,咨詢該怎么辦時,答案只有一個," 跟著老師好好上養生課,會看到變化的 "。
套路的高潮是最后的售課環節,所謂的大師、班主任會給大家算賬,將買課的花費和去醫院看病買藥、去做理療買保健品進行對比,句句都是為學員著想,私信里的 " 勸導 " 更是持續不斷、語重心長,更有甚者會拿捏老人害怕生病的心理,對老人施壓,群里還不時有學員發出支付記錄對他人進行刺激。
提醒:養生直播存在一定法律風險
養生直播作為一種新興的健康傳播方式,近年來風靡各大直播平臺,吸引了眾多消費者的關注。陜西許小平律師事務所律師劉傲提醒,養生直播存在一定法律風險,尤其是在內容的真實性、產品的安全性以及營銷手段的合法性等方面。
劉傲指出,養生直播中可能會出現夸大產品效果、虛構用戶評價等虛假宣傳行為;很多養生直播名為養生,實為帶貨;在直播過程中,如果未經用戶同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或者泄露用戶隱私,可能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中醫健康狀態辨識與評估類服務應由中醫類別執業(助理)醫師開展。如果直播內容涉及醫療建議或治療方案,而主播沒有相應的醫療資質,可能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醫師法》等相關法律法規。
消費者在觀看養生直播或購買直播產品時應如何避免風險?劉傲表示,如消費者在購買直播產品過程中發現直播帶貨的商家不具有合法生產銷售許可,或購買的產品不符合國家相關標準,可以留存直播視頻、保存購買證據,收集好相關證據后提供給直播平臺進行投訴或向市場監督管理部門投訴,消費者也可選擇向人民法院起訴以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消費者在觀看直播過程中要增強自我保護意識,對于直播過程中可能彈出的收集消費者個人信息或申請相應權限的提示應注意避免誤觸,如發現直播平臺或商家有侵犯自身隱私權的行為時,應及時向相關部門投訴舉報,以維護自己的隱私權;如果消費者在觀看直播過程中發現直播中所售賣產品具有提升治療功效或具有治療效果等醫療作用時,應注意辨別商家是否有相關資質,切莫偏聽偏信,如購買產品與宣傳效果不符,應及時向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及政府有關部門反映情況,虛假宣傳商家將承擔行政責任及民事賠償責任。
" 消費者在觀看養生直播時要增強法律意識。同時也需要監管部門、直播平臺、消費者等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共同營造一個健康、有序的網絡直播環境。" 劉傲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