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道網訊 2023年末,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超2.96億。應對老齡化挑戰的同時,也蘊含著銀發經濟的機遇。
在日前于天津舉辦的第三屆中國保險養老融合與發展論壇上,與會專業人士認為,市場主體對銀發經濟的投入還不夠,服務和產品還不完善,但這也意味著巨大的增長潛力。保險與養老的融合已成為業界和業界共識,經過多年努力,雙方的融合也在逐步走深和躍升。
銀發經濟日漸重要
“養老是當下最重要的民生之一。”經濟學家、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國家統計局原總經濟師姚景源表示,2024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2024年1號文《關于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再次強調“加強老年用品和服務供給,大力發展銀發經濟”,這意味著養老問題、銀發經濟問題已被擺在重要位置。
“養老問題始終是事關千家萬戶的要事。”天津市民政局副局長張巖表示,養老服務已成為朝陽產業,銀發經濟將成為我國經濟新的增長點,養老金融將成為銀發經濟和養老服務的核心動力。三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共同應對人口老齡化帶來的挑戰,共同增進老年人的福祉。
“老年人不是包袱,而是‘富礦’。我們要努力發掘,‘礦’要挖出來才能變成財富。”姚景源說。
銀發經濟將成為影響我未來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變量。國家發改委相關數據顯示,我國銀發經濟的總規模約5.4萬億元,占全球銀發市場的5.56%,據保守預測,2035年銀發經濟將占我國GDP比重的10.9%,2050年將超過15.9%。
南開大學經濟學院人口與發展研究所教授、南開大學老齡發展戰略研究中心主任原新認為,在“未老經濟”和“備老經濟”的銀發經濟框架下,首先要解決的是需求側老年人急難愁盼的問題:一是為現有養老項服務和產品優結構、升質量,創新養老業態;二是針對未來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長期護理保險。
保險與養老融合是趨勢
姚景源認為,目前我國大型企業、金融機構在銀發經濟方面的投入還不夠,服務和產品還不完善,但這也意味著巨大的增長潛力,“老年人的需求是多元的、有差異性的,也是不斷升級的”。
多位與會人士分析了銀發經濟之下,保險與養老融合發展的趨勢。
從保障層面來說,我國已初步構建起以基本養老保險為基礎,以企業(職業)年金為補充,與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和商業養老保險相銜接的“三支柱”養老保險體系。不過,目前,養老“三支柱”仍不平衡,特別是第三支柱較為薄弱。
原新認為,養老保險體系只有實現從第三支柱薄弱的“圖釘型”,轉變為第一支柱、第三支柱完善的“啞鈴型”,才能實現真正的可持續發展。基于此,作為第三支柱的商業保險和個人養老金將大有可為。
原新表示,保險行業作為五大金融板塊的一部分和銀發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一環,肩負著助力老齡事業發展和老齡產業壯大的重任。而養老產業和保險業融合發展,在科技進步的加持下,正為保險行業帶來更多新可能。
如何更好地實現保險與養老融合?大家人壽總經理助理王剛認為,銀發經濟包括老年階段的老齡經濟以及未老階段的備老經濟,保險行業和養老產業是上下游的關系,保險行業可以在養老支付服務方面發揮獨特作用,通過構建多層次的養老金融產品體系,為銀發一族提供更多養老保障。他還表示,養老需要硬件升級,更需要軟件升級,“養老行業要拼軟實力,就是運營和服務,核心是人才培育和供給”。
“城心”醫養模式升級
面對養老產業和養老金融的發展大潮,不少保險公司加速布局養老生態,養老服務模式已呈現多元化,不同模式的探索也在不斷深入并升級。
從率先開啟“城心”醫養模式的大家保險集團來說,據大家健投副總經理、北部區域中心總經理封惠子介紹,目前,城心模式已由1.0升級至2.0,主要圍繞城市新地標、城心新醫養、養老新趨勢三大維度進行了創新。
據介紹,城心2.0模式開始嘗試將大家的家“城心醫養、旅居療養、居家安養”三大養老產品線進行聯動。一方面,將城心社區的優質養老服務向外延申,覆蓋社區周邊更多需要照護的居家養老人群,提升社區服務的社會屬性;另一方面將大家的家旅居資源串聯起來,讓城心醫養社區長者從“墻內”到“墻外”,體驗更豐富的業態和更多元的服務,滿足不同養老人群、不同人生階段長者的差異化養老需求。
截至2024年6月底,大家的家已布局17個城心醫養社區,在杭州、北戴河、三亞等地布局多個旅居療養社區,在北京建立了多個居家安養照護中心和服務網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