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朝陽法院公開開庭審理并宣判了一起因比特幣“挖礦”遲遲未見收益而引發的服務合同糾紛,法院一審認定合同無效,判決駁回原告要求支付巨額比特幣收益的訴訟請求。
業內專家表示,比特幣投機行為衍生出大量跟風“挖礦”的行為,對電力資源造成了巨量浪費,不符合我國“雙碳”目標要求。此外,比特幣等虛擬貨幣不是法定貨幣,也沒有實際的價值支撐,相關交易純屬投機炒作,要增強風險意識,公眾應保護好自己的“錢袋子”。
虛擬貨幣生產等環節有損社會公共利益
從上述比特幣“挖礦”合同無效案看,2019年5月,豐復久信公司與中研智創公司簽訂《計算機設備采購合同》《服務合同書》《云數據服務器托管及數據增值服務協議》,約定豐復久信公司委托中研智創公司采購、管理微型存儲空間服務器(即“礦機”)、提供比特幣“挖礦”的數據增值服務并支付增值服務收益,豐復久信公司向中研智創公司支付管理費用。
合同簽訂后,豐復久信公司向中研智創公司支付1000萬元,中研智創公司購買了“礦機”,并與第三方公司簽訂委托合同,“礦機”在四川省涼山州木里縣水洛鄉、沙灣鄉的“礦場”運行。合同履行期間,中研智創公司向豐復久信公司支付18.3463個比特幣作為數據增值收益,此后未再支付任何收益。豐復久信公司多次催要無果,訴至法院,請求法院判令中研智創公司交付278.1654976個比特幣,同時賠償服務到期后占用微型存儲空間服務器的損失。
朝陽法院經審理認為,本案所涉交易實為通過專用“礦機”計算生產虛擬貨幣的“挖礦”活動。此類“挖礦”活動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大,不利于我國產業結構優化、節能減排,不利于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且虛擬貨幣生產、交易環節衍生的虛假資產風險、經營失敗風險、投資炒作風險等多重風險突出,有損社會公共利益。豐復久信公司和中研智創公司在明知“挖礦”及比特幣交易存在風險,且相關部門明確禁止比特幣相關交易的情況下,仍簽訂代為“挖礦”協議,此協議因損害社會公共利益應屬無效,因此產生的相關財產權益亦不應受到法律保護,上述行為造成的后果應由當事人自行承擔。最終,法院認定雙方合同無效,判決駁回豐復久信公司的全部訴訟請求。
本案主審法官李增輝介紹,今年9月,國家發改委等十部委聯合印發了《關于整治虛擬貨幣“挖礦”活動的通知》,指出虛擬貨幣“挖礦”活動危害,明確其盲目無序發展對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節能減排具有不利影響,并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整治虛擬貨幣“挖礦”活動。李增輝法官提示,任何生產經營活動均應在國家相關法律規定和產業政策允許的范圍內進行,作為市場經濟的參與者,應自覺防范虛擬貨幣交易風險,自覺維護市場秩序和社會公共利益。
庭審結束后,朝陽法院向四川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送了司法建議,建議排查本案所涉比特幣“挖礦”項目,禁止涉案公司繼續從事“挖礦”活動,同時排查涉案“礦場”及當地其他虛擬貨幣“挖礦”項目并進行清理整治。
投資交易虛擬貨幣引發的損失由相關方自行承擔
無獨有偶,北京市東城區人民法院日前也對一起比特幣“挖礦”委托合同糾紛案件進行宣判。該案適用民法典第九條“綠色原則”,認定比特幣“挖礦”系資源消耗巨大、不利于“雙碳”目標實現的風險投資活動,違背公序良俗,法院最終判定合同無效,損失自擔。
此前監管部門多次強調,比特幣等虛擬貨幣不是法定貨幣,也沒有實際的價值支撐,相關交易純屬投機炒作,要增強風險意識,自覺遠離,保護好自己的“錢袋子”。
“比特幣不具有與我國法定貨幣等同的法律地位,虛擬貨幣交易活動無真實價值支撐,價格極易被操控,代幣發行融資與交易存在虛假資產風險、經營失敗風險、投資炒作風險等多重風險。國家相關管理部門也多次發布通知提示消費者,投資交易虛擬貨幣造成的后果和引發的損失由相關方自行承擔,社會公眾應自覺增強風險防范意識,謹防虛擬貨幣交易風險。”李增輝也表示。
中國人民銀行等多部門此前發布《關于進一步防范和處置虛擬貨幣交易炒作風險的通知》,明確虛擬貨幣兌換等虛擬貨幣相關業務全部屬于非法金融活動,并提出加強對虛擬貨幣交易炒作風險的監測預警等工作措施。國家發改委等多部門發布《關于整治虛擬貨幣“挖礦”活動的通知》,明確嚴禁投資建設增量項目,禁止以任何名義發展虛擬貨幣“挖礦”項目。
業內專家建議,公眾應充分認識比特幣等虛擬貨幣的本質和風險,經受住誘惑,保護好錢包,不參與任何形式的交易、炒作活動。